1、生料化學成分
所謂掛窯皮就是液相凝固到耐火磚表面的過程。因此熟料燒成液相量的多少液相粘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窯皮的形成,而生料化學成分直接影響液相量及其粘度。以前濕法窯,人們主張掛窯皮期間的生料硅酸率適當偏低一些,而飽和比適當偏高一些。但對于預分解窯,目前窯頭都使用三風道或四風道燃燒器,回轉窯正常運行時,一次風量少,因此煤粉燃燒速度、火焰溫度遠高于濕法窯。如果降低硅酸率,液相量相應增加,物料容易燒流,掛上的窯皮不吃火容易脫落。所以一般都主張掛窯皮的生料應與正常生料成分相同為好。
2、燒成溫度和火焰控制
掛好燒成帶窯皮的主要因素除有一定的液相量和液相粘度以外,還要有適當的溫度,氣流、物料和耐火磚之間要有一定的溫差。一般應控制在正常生產時的燒成溫度。掌握熟料結粒細小而均齊,不燒大塊更不能燒流,嚴禁跑生料。升重控制在正常生產指標內。要保持燒成溫度穩定、窯速穩定、火焰形狀完整順暢。這樣掛出的窯皮厚薄一致、平整、均勻、堅固。
3、喂料量和窯速
為了使窯皮掛得堅固、均勻、平整,穩定窯內熱工制度是先決條件。掛窯皮期間,穩定的喂料量和穩定的窯速是至關重要的。喂料量過多或窯速過快,窯內溫度就不容易控制,粘掛的窯皮就不平整,不堅固。所以新窯第一次掛窯皮起始喂料量和窯速最好能控制設計產量的35%左右。掛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視窯皮粘掛情況逐漸緩慢增加。
4、掛窯皮期間的噴嘴位置
一般情況下,噴嘴位置應盡量靠前(往外拉)一點,同時偏料,火焰宜短不宜長。這樣高溫區較集中,高溫點靠前,使窯皮由窯前逐漸往窯內推進。隨著生喂料量的逐漸增加,噴嘴要相應往窯內移動。待窯產量增加到正常情況,噴嘴也隨之移到正常生產的位置。掛窯皮期間切忌火焰太長,否則高溫區不集中,窯皮掛得遠或前薄后厚,甚至出現前面窯皮尚未掛好,后面已經形成結圈等不利情況。